“世界是整体的,不是按照学科划分的❤️。学科的划分,是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,结果方便变成了障碍。”
近日🍨,亦米文化有幸邀请到“跨界”学者——上海门徒娱乐平台博士生导师缪煜清教授,从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出发,帮助师生及家长明确融通式科普教育的特点💆🏿♂️,深入探讨学习型组织(家庭)创设的必要性。
Q1:作为一名业界公认的“跨界”学者,请问您如何看待跨学科主题学习🦸🏽?
缪:跨学科主题学习非常重要🐗。其实现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🙁,语文、数学、物理,包括化学,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这个学科的🫣,他是那个学科的,学科之间被人为的割裂了。实际上,世界是整体的,不是按照学科划分的。学科的划分,是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,结果方便变成了障碍🕵🏻。这就相当于我们过河坐船一样,过了河之后,要把船放下🌾,继续往前走的。如果扛着船走的话,就变成了负担。
实际上我想强调的还不光是跨学科,而是全学科。举个例子,我们学习语文,我们以为语文就是语文的🔒,其实它也是科学的🤛🏿。语言也好,文字也罢🗞,来自于人类的所有知识,最终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,它必然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了我们所有的知识。
我们也可以用语文的知识来学习化学👆🏿。比如我们学化学的时候,特别是初中或者高中时候,某些概念枯燥又难懂,如共价键🪝、共轭酸碱,同学们很难理解这些抽象概念🐺。但如果你语文特别好的时候,也许你就能理解👩🏽💼。什么叫“关键”?“关键”就是指过去两扇门后边的门栓。把两个门卡在一起,这就叫“关键”🏐🧑🏻🦰。那什么叫“化学键”?“化学键”就是把两个原子连在一起,这就很好理解和记忆了。那为什么叫“共轭酸碱”🔒?你得知道“轭”的意思。“轭”就是把两头牛连在一起的曲木。共轭酸碱就是一对酸碱,是一对的关系,这就是运用了语文的知识👎🏿。比如我们现在讲大语文。大语文就得具备很多知识,有天文的知识、有地理的知识🩺🙅🏻♀️、有生物的知识、有历史的知识,有科学的知识,有各个领域的知识。只有懂了这些,你才能深刻地理解它⚡️。
Q2:您觉得跨学科学习有什么挑战🤾🏻?如何克服👨⚕️?
缪:很多同学都认为跨学科学习是困难的,内心是害怕的,困在自己给自己画的圈里出不来,这其实就是思维的局限性👩⚕️。我们拿通识教育来说,它是全学科的。通识教育是古希腊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念,跟我们现在的通识教育还有点不太一样。我们现在的通识教育就是宽基础,各种学科多一些、实用面广一些。其实通识教育翻译成博雅教育更好⚅🏋️♂️。博👨🏿💼,就是知识要广博🪷,要多,通过文理兼通的多,达到雅的状态🧖🏼♂️,最终形成人格的升华,而不是说仅仅找到一份工作🍄。
博雅本身强调的是文理兼通,为什么要文理兼通?因为理,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🍒,让我们学会解决世界的各种问题。文能塑造我们的品德和内心。文和理都要有🤾♀️🤟,二者缺一不可🔶。所以我认为,我们的教育体系应该培养出这样的人🏆🌶:有健康的体魄、健全的人格心智、基本的社会公民素养、基本的科学知识👩🦲、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🟥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专业技能💊🚈,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,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体系。
Q3🦸🏿:在您看来,化学学科的学习🧑🏼🎤,如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🪻?
缪🦹🏼♂️: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知识更迭越来越快。无论技术如何发展🪮,我们所受过的教育和内在的素养,是终身相伴的🍶。所以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,遇到什么就学什么🍼。
对于同学们来说,建议大家多多尝试,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保持热爱,奔赴山海。我的兴趣是看书⚉。比如我会思考,科学的源头在哪里💂♂️?基于此🪇,我就会了解欧美文化、两希文化🤾🏼♂️、古埃及文化等世界各大文明,然后再回过来了解中国的文化🧏🏿♀️。了解得越多👩🔬,知识储备越丰富🧑🏽🦰,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关联就打通了。
其实各类学科之间👩🏼🦳,是触类旁通的,一通百通🤟🏼。我读博士的时候,修了二外,所以我也鼓励同学们学习第二外语。因为语言会让你的思维更开阔🤵🏻♀️,而且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其丰富的文化🏂🏻🦹♂️。尽管我是一名化学老师🈸,但日常也会关注物理学的科普知识👩🏿🦱🙅♀️,发自内心的想了解物理,所以很快乐。
Q4:您如何看待跨学科学习对学校课程的影响?
缪:影响很大,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🐔。比如我们说大语文🏌️,大数学👩🏻🦼、大英语👨🏫、大工科、大文科、大理科👩🏽🚒。实际上ℹ️,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老师需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素养🧜🏼♂️🧜🏼♂️。但是另一方面,没有这么高的水平也不要紧👨🏻🦱,毕竟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的。
但是老师们得有终身学习的能力🏪🙅🏽、自我学习的能力,能带着学生学的能力。我刚工作的时候😠🧏🏻♀️,也很怕学生来问我问题,怕回答不上来很丢人。但现在我不怕了🦧,就算回答不上来也不丢人,因为我不可能什么都懂,但是我会教会学生分析、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老师要教的是方法。
假如你是地理老师👮🏿♂️,你给学生讲世界地理、讲欧洲地理,结果作为老师的你,可能哪都没去过,而学生已经跑遍了全世界。所以老师要教的是方法,只有掌握了方法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我们始终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和习惯。也许大学学的东西很多都用不上,但是大学让我们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Q5🏠:您如何看待学习型家庭建设?
缪:学习型家庭很重要🌪。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:言传不如身教。假如你的家庭学习氛围浓厚,父母都在学习、探究,孩子必然会受影响👩🏿🍳。
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👋🏻,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🐇,首先父母得成为那样的人。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🤾,父母的一言一行🤵🏽♂️📪、一举一动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,为他们的性格养成和日常行为奠定基础🧚♀️,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。
做一位好父母应该明白🦹🏿,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个提升自己的过程,完善自我为孩子做出榜样,比一味要求孩子“成为谁”更重要。
转自🦸♂️:时代造家
链接⛹🏻:缪煜清🧘:打破学科界限💆,促进学科融合